謝謝豐成全老師同意分享文章。
原文有美女老師蔣寧的照片,轉發就不po照片了,有興趣者請自行搜尋『荷風樂』的微信。
教學 | 蔣寧速成教笛法
2015-08-21 豐成全 荷風樂
竹笛老師一輩子教出幾個十級優的學生,應該很驕傲了;如果能有極個別的考進高等藝術院校,就更春風得意了。然而令人叫絕的是,山西省首位竹笛專業碩士女研究生蔣甯,沒用一輩子,只用一年左右的教笛時間,就讓她的多名學生,一不靠送禮,二不靠拉關係,全靠自己的實力,(考試時一律不提跟誰學笛的)分別跨進了高等藝術學校的大門!
笛壇美才女蔣甯是中國最具魅力青年笛子演奏家、《中國竹笛》雜誌執行總編,山西竹笛學會副秘書長,曾舉辦過多場個人獨奏音樂會,玉照被選登在《世界文化遺產網》及相關雜誌封面上,笛簫美文以及學術論文更是經常見諸報端,常有學生在省際民族管樂大賽上獲獎,教學成果更是令人刮目相看:學生褚天遨考入上海音樂學院;吳思瑤考入四川音樂學院;郝悅文考入西安音樂學院;張甯、王慧峰雙雙考入武漢音樂學院;荀偉考入西安交通大學…考入綜合類大學音樂學院者更是大有人在。
面對面聽蔣老師吹笛論笛是種享受,竹笛、洞簫、排簫、塤、新箎、口笛以及長笛等吹管樂器她都拿得起放得下,不同風格的笛曲在她手中駕輕就熟,特別是演奏《春到湘江》、《秦川抒懷》相當經典。笛音好像不是從一個1.60米的小女子口中吹出,而是從一個大壯漢的腳跟底下竄上來的。
氣息飽滿結實落地生根,音色乾淨優美富有彈性。她的啟蒙老師是他老爸和姨夫,後師從劉國柱、樊家城先生,並得到鄔滿棟先生的指導,又投師于笛子大師甯保生、馬迪等名家,受到二位先生的悉心指教,使她博采眾家之長,具有寧保生的口形,馬迪的氣息。
蔣寧的速成教笛法,其核心就是將高深莫測的竹笛技法,變成通俗易懂的窗戶紙,讓學生一捅就破,一學就會,一會就用,一用就精,進而加快了學生有效學笛的進程。
1、蔣寧的灌音法。
笛聲的強弱主要靠氣息的速度、力度和角度的變化,極少有人注意,風門與吹孔距離的變化,也可以引起強弱之變。而找到這個合適的距離(因人而異),吹出的最強音,蔣寧稱之為“灌音”。正如水壺灌水到水瓶裡一樣,貼近口不好灌,距離太遠了也不好灌,而這個好灌的最佳距離點,肯定在正常吹奏的姿態下,將風門向後“拉”,儘管旁觀者看不出來,但吹奏者能夠明顯地感覺到這種距離的伸縮。學生們掌握了“灌音”技巧,該弱奏時弱奏,該強奏時能輕鬆強得上去,自然就比別人多了一招。
2、 蔣寧的斜吹法
吹笛的角度很多人只注意上下的大小,低音向下一點,高音向上一點。卻不知竹笛真正的共振點在靠笛塞的一邊。這個道理是蔣寧闌尾炎開刀後發現的,由於小腹有點疼,吹笛時就想省力,每當口風偏向笛塞一邊時,不但省力且共振更佳,再進一步試驗,大笛子又比小笛子更明顯。進一步探究,蔣寧注意到一些吹笛高手(如馬迪、李增光等),總喜歡將口風偏向笛塞的一邊,儘管幅度不是太大,不注意看不出來,但這樣吹連音質都會有優化。當然這個斜點極微小,且因人而異,因笛而異。研究生出身的蔣寧研究出了兩條原理:一是斜面總比對面的直線距離長、面積大;二是笛聲主要是通過笛壁和笛塞反彈發聲的!而這些新發現和成果,蔣老師很快就教給了她的學生們。
3.蔣寧的圓吹法
很多人吹了一輩子笛,也沒搞清楚,口中吹出來的氣形,究竟應該是扁的還是圓的。蔣老師認為應該是圓的,吹管樂器大多是圓的,音質最透亮最具穿透力的小號就是圓的。蔣老師拿出兩張極簿的紙做了個試驗,讓其平行相對,從中間吹一口氣,兩紙張不但沒吹開反而更靠近:當吹出扁氣形時,紙張動的幅度不大,當吹出圓柱形時,紙張動的幅度就比較大。而笛子的發音,並不是吹出的氣直接造成的,而是靜態氣體受衝擊運動造成的。因此,圓柱形的氣體排開靜態氣體的幅度大,因而音色就好聽,顆粒感就強。而要做到這點首先要有這樣的意識,其次盡可能讓風門變圓,將兩邊嘴角肌向中間收攏(也就是平平常常閉上嘴巴發“嗚”的聲音)。蔣甯的學生們做到這一點後,音色不同程度地都有了質的突破!
4、 蔣寧的試吹法
蔣老師的第一堂課,主要解決學生學笛的目的性,她將這個比較政治的問題概括成七個字:“考極考學健身心”。考極考學是目標,健身心才是永恆目的,這樣一開始就讓學生有個正確的學習方向。緊接著她要求學生單手持笛,能吹響後再全按吹筒音。她要求學生對這個音要擺在“健身心”的高度上認識。要吹得有振動且指尖有麻麻的感覺,而只有這樣才說明你是放鬆的狀態,才證明手指持笛的鬆緊度,嘴貼著笛的鬆緊度是最合適的。現在她的學生無論平時習笛、參加考極考學還是登臺表演,之前都要試吹一下筒音,體會那微妙的麻和振,迅速找到全身心舒暢放鬆的感覺!
5、 蔣寧的雙吐法
雙吐的發音有多種,如:“吐庫”、“得個”、“區固”等等,蔣老師認為,不同的發音要求舌的位置也不同,這裡並無對錯之別,不同的人不同的口形應選擇不同的發音。有的學生用“吐庫”很有力;有的學生用“得個”很有彈性;有的學生用“區固”很靈巧。蔣老師用的是“區固”,不但聽起來很清晰,而且靈巧的可直接過渡到碎吐。而我試了下就不行,她讓我堅持自己的“得個”,在特殊的時候“區固”一下,如《秦川抒懷》引子部分“552”,強吐用“得個”,輕吐則“區固”,她教笛一切從個人和曲譜的實際出發,頓時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。
除此之外,蔣老師還總結了許多秘而不宣的教學訣竅,如竹笛專業考前速成“五步法”:第一步解決節奏和氣息;第二步解決音準音程關係;第三步明確指法變通;第四步講求科學選曲;第五步張揚地域風格,明確“傳神”之處等等。特別是蔣老師還總結出了氣息控制及有效氣息訓練的“氣柱”原理,更是讓人茅塞頓開大徹大悟,這只好等下一篇文章再專門介紹了!
閱讀 120330 舉報